找回密碼
         立即注冊

        行業動態IN THE NEWS

        天津市丨供熱專項規劃:2035年可再生能源及其他清潔能源供熱能力預計達20%左右

        2024-12-10 14:49胡曉紅

        12月2日,天津市城市管理委員會發布《天津市供熱專項規劃》,規劃期限為2021年至2035年,近期規劃至2025年,遠期規劃至2035年!兑巹潯奉A測,供熱建筑面積負荷遠期達98010萬平方米,近期達62117萬平方米。規劃采暖熱負荷遠期為37609兆瓦,近期為26752兆瓦。至規劃期末,可再生能源及其他清潔能源供熱能力預計達到總供熱面積的20%左右。


        《規劃》明確熱電廠的空間布局、供熱能力、占地面積、供熱范圍、“津城”核心區及“濱城”核心區新建DN500及以上熱電廠供熱管線示意走向,明確“津城”核心區供熱站的示意位置、規模、占地面積、供熱范圍及中繼泵站的示意位置、占地面積,明確“濱城”核心區供熱站的示意位置和中繼泵站的示意位置及占地面積。


        《規劃》提出,綜合考慮當地資源、能源狀況及熱負荷分布,選擇合適的清潔低碳供熱方式,確定熱源形式和規模。深入挖掘電廠供熱能力,積極發展可再生能源供熱,推動熱電聯產、可再生能源、鍋爐房等多種能源聯合的供熱方式,因地制宜發展電供熱,提高可再生能源的供熱比例。近期優先選擇電熱泵供熱方式,遠期結合儲能與電供暖技術發展,鼓勵示范使用。


        天津市供熱專項規劃


        第一章 總則


        城市供熱是關系廣大人民群眾生活的重大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為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天津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持續保障和改善民生,統籌推進城市更新,進一步優化供熱結構,保障重要供熱設施空間落位,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建設綠色低碳、生態宜居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大都市,制定本規劃。


        第一條 規劃范圍及年限

        規劃范圍為天津市行政轄區。

        規劃期限為:2021年至2035年,近期規劃至2025年,遠期規劃至2035年。


        第二條 規劃定位、對象、深度及傳導要求

        1.規劃定位及對象

        本規劃全面落實《天津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有關要求,與相關專項規劃協調統一,是天津市供熱發展的重要依據,指導區級供熱專項規劃的編制。

        規劃對象為城鎮地區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的供暖用熱,農村地區提出供熱規劃模式。


        2.規劃深度及傳導要求

        在市域層面,劃分供熱分區,預測供熱負荷,確定熱源結構,布局重大設施。細化各供熱分區供熱模式,并對“津城”核心區和“濱城”核心區的供熱設施進行空間落位,劃定“津城”核心區供熱范圍。

        本規劃明確熱電廠的空間布局、供熱能力、占地面積、供熱范圍、“津城”核心區及“濱城”核心區新建DN500及以上熱電廠供熱管線示意走向,明確“津城”核心區供熱站的示意位置、規模、占地面積、供熱范圍及中繼泵站的示意位置、占地面積,明確“濱城”核心區供熱站的示意位置和中繼泵站的示意位置及占地面積。

        各區應開展區級供熱專項規劃編制工作,落實本規劃要求。區級供熱專項規劃應進一步劃分供熱分區,對各分區的熱負荷進行預測,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內容:

        (1)“津城”核心區及“濱城”核心區:細化供熱站一次網的布局及熱電廠DN500以下一次網的布局,“濱城”核心區還應細化供熱站的規模、占地面積及供熱范圍;

        (2)“津城”非核心區及“濱城”非核心區:提出供熱站位置、規模、占地面積、供熱范圍,中繼泵站的位置及占地面積,供熱一次網的布局;

        (3)武清區、寶坻區、寧河區、靜海區、薊州區(以下稱外圍五區):提出城區和特色功能組團的供熱站位置、規模、占地面積、供熱范圍,中繼泵站的位置及占地面積,供熱一次網的布局,同時提出各鎮的供熱發展原則和供熱利用模式。


        第三條 規劃依據

        1.法律、法規

        (1)《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

        (2)《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

        (3)《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法》

        (4)《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

        (5)《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6)《天津市碳達峰碳中和促進條例》

        (7)《天津市供熱用熱條例》

        (8)《天津市節約能源條例》

        (9)《天津市生態環境保護條例》

        (10)《天津市礦產資源管理條例》


        2.政策性文件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

        (2)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動城鄉建設綠色發展的意見》

        (3)《國務院關于印發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的通知》(國發〔2021〕23號)

        (4)《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印發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的通知》(建標〔2022〕53號)

        (5)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八部委《關于促進地熱能開發利用的若干意見》(國能發新能規〔2021〕43號)


        3.相關規劃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

        (2)《“十四五”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發展規劃》

        (3)《“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

        (4)《天津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

        (5)《天津市環衛設施布局規劃(2022—2035年)》

        (6)《天津市排水專項規劃(2020—2035年)》

        (7)《天津市礦產資源規劃(2021—2025年)》

        (8)《天津市城市道路橋梁專項規劃》

        (9)《天津市房地產開發建設“十四五”規劃》

        (10)《天津市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

        (11)《天津市可再生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

        (12)《天津市電力發展“十四五”規劃》

        (13)《天津市城市管理精細化“十四五”規劃》

        (14)《天津市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


        4.相關標準規范

        (1)《城市供熱規劃規范》(GB/T 51074—2015)

        (2)《供熱工程項目規范》(GB 55010—2021)

        (3)《建筑節能與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規范》(GB 55015—2021)

        (4)《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GB 50189—2015)

        (5)《民用建筑供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設計規范》(GB 50736—2012)

        (6)《城鎮供熱管網設計標準》(CJJ/T 34—2022)

        (7)《嚴寒和寒冷地區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JGJ 26—2018)

        (8)《控制性詳細規劃技術規程》(DB12/T 1116—2021)

        (9)《供熱規劃標準》(T/CDHA 503—2021)


        第二章 基期情況及存在問題


        第四條 基期情況

        1.供熱企業

        截至2020年底,全市供熱企業共計325家,其中:國有企業100家,集中供熱面積為3.69億平方米;民營企業212家,集中供熱面積為1.46億平方米;股份制企業13家,集中供熱面積為0.38億平方米。


        2.熱源結構

        截至2020年底,全市集中供熱面積5.53億平方米。熱源結構為:燃氣供熱2.34億平方米,占42.3%;熱電廠供熱2.35億平方米,占42.5%;燃煤鍋爐房供熱0.51億平方米,占9.2%;地熱及其他熱源供熱0.33億平方米,占6.0%。


        3.熱電廠

        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有熱電廠16座,總供熱能力13407.2兆瓦,總供熱面積2.35億平方米!敖虺恰爆F狀熱電廠有6座,總供熱面積1.16億平方米!盀I城”現狀熱電廠有7座,總供熱面積0.86億平方米。外圍五區現狀熱電廠有3座,總供熱面積0.33億平方米。


        4.燃煤鍋爐房

        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有燃煤供熱鍋爐房24座,總供熱面積0.51億平方米。(截至2022年底,全市僅剩余1座燃煤供熱鍋爐房)


        5.燃氣鍋爐房

        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有燃氣鍋爐房369座,總供熱面積2.34億平方米。其中“津城”186座,供熱面積為1.6億平方米;“濱城”34座,供熱面積為0.25億平方米;外圍五區149座,供熱面積為0.49億平方米。


        6.地熱及其他熱源

        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有地熱及其他熱源供熱站150座,總供熱面積0.33億平方米。


        7.供熱管網

        截至2020年底,全市供熱管網總長度33686公里,其中一次網8593公里,二次網25093公里。


        8.建筑供熱節能

        截至2020年底,非節能面積為0.61億平方米;一步節能面積為0.59億平方米;二步節能面積為0.98億平方米;三步節能面積為3.35億平方米。


        9.建筑供熱能耗

        截至2020年底,全市現狀燃煤鍋爐房平均耗煤量(折標煤)為11.53千克/平方米,燃氣鍋爐房平均耗氣量為7.76立方米/平方米。


        10.熱計量

        截至2020年底,全市現狀住宅供熱計量收費試驗項目計量戶數158.34萬戶,建筑面積1.59億平方米;公建供熱計量收費試驗項目計量戶數1.51萬戶,建筑面積2514.64萬平方米;合計現狀熱計量收費面積約1.84億平方米,占全市供熱總面積33.33%。


        第五條 存在問題

        1.熱源結構有待優化

        我市目前燃氣鍋爐供熱占比較高,受燃氣價格上漲等因素影響,供熱成本增加。熱電聯產的供熱潛力有待進一步挖掘?稍偕茉垂岜壤,不滿足“雙碳”要求。


        2.供熱系統韌性不足

        熱電廠聯網局部還存在斷點,尚未形成“一張網”;區域熱源以單網運行為主,多熱源聯網運行不足,供熱調峰系統建設緩慢;供熱舊管網逐年增加,供熱保障能力不強。


        3.供熱智慧化程度不高

        目前我市供熱系統運行管理水平參差不齊,未能形成對小區乃至樓棟戶熱量需求的精準供應,供熱系統的智能化水平不夠,供熱企業建設智慧供熱系統沒有形成統一的建設標準、規范。


        第三章 規劃目標及原則


        第六條 規劃目標

        以生態資源環境條件為前提,進一步優化全市供熱結構,優先使用可再生能源,運用節能環保、綠色建筑等領域的先進技術,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形成以熱電聯產及燃氣供熱為主、以地熱等其他清潔能源為輔的集中供熱格局,有效滿足全市供熱需求,減少城市環境污染,提升供熱服務質量,為天津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良好的基礎環境。


        第七條 規劃原則

        結合國民經濟發展水平、城鄉發展規模、地區資源分布和能源結構等條件,遵循因地制宜、統籌規劃、節能環保、經濟合理等基本原則,滿足發展需求,構建安全、多元、高效、環保、智慧的城市供熱系統。


        1.統籌近期遠期發展

        正確處理近期建設和遠期發展關系,遠期發展應有一定前瞻性。兼顧現狀供熱發展情況,確保規劃方案的可行性。


        2.優先推動低碳供熱

        綜合考慮當地資源、能源狀況及熱負荷分布,選擇合適的清潔低碳供熱方式,確定熱源形式和規模。深入挖掘電廠供熱能力,積極發展可再生能源供熱,推動熱電聯產、可再生能源、鍋爐房等多種能源聯合的供熱方式,因地制宜發展電供熱,提高可再生能源的供熱比例。


        3.優化整合供熱資源

        以保障居民用熱為前提,通過對區域熱電聯產與供熱鍋爐房的整合優化,實現城市主要供熱干線由政府主導、整體布局、統籌考慮,進一步提升本市供熱綜合保障能力和運營管理水平。


        4.保障安全穩定供熱

        以熱電聯產管網為基礎,實現多熱源管網互聯互通,構建聯合供熱的區域“一張網”格局。結合資源條件和負荷需求,加強“一張網”與分布式供熱的統籌協調。根據系統需要設置儲能設施,提高熱源負荷調度調節能力。持續推進供熱設施設備更新改造。合理規劃熱源,保障供熱需求,采用新能源、新技術、新材料,做到技術先進、經濟合理、運行安全可靠。


        5.提升智慧供熱水平

        開展供熱智慧化建設,全面提升城市供熱生產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務水平。建設城市智慧供熱監管系統,統一指揮調度多熱源供熱“一張網”聯網調峰運行,科學精細考核供熱企業供熱服務水平。推動企業建設智慧供熱生產管理、環保監控、安全保障、供熱服務和企業管理等系統。


        6.協調高效集約發展

        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按照《天津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要求,與本市城市道路橋梁規劃、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礦產資源規劃、房地產開發建設規劃、能源發展規劃以及燃氣、電力、環衛設施、排水等專項規劃相協調。


        第八條 規劃指標體系

        表1 規劃指標體系

        圖片

        注:依據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委發布的《煤炭清潔高效利用重點領域標桿水平和基準水平(2022年版)》,華苑供熱站主要污染物排放達到標桿水平,且低于燃氣鍋爐主要污染物排放水平。因此,本表2025年及2035年能源結構中將該熱源計入燃氣供熱比例。


        第四章 供熱分區及熱負荷預測


        第九條 供熱分區劃分

        依照本次供熱規劃的規劃范圍,根據《天津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的發展定位要求及規劃區域的地形地貌、用熱特性,將天津市劃分為“津城”、“濱城”和外圍五區三個供熱分區。


        第十條 規劃供熱面積

        表2 供熱建筑面積負荷預測(萬平方米)

        圖片


        第十一條 規劃熱指標

        表3 規劃采暖熱指標(瓦/平方米)

        圖片


        第十二條 規劃熱負荷

        規劃采暖熱負荷遠期為37609兆瓦,近期為26752兆瓦。


        第五章 熱源規劃


        第十三條 熱電聯產

        針對熱電聯產供熱,支持通過老舊機組等容量替代以及采取其他技術措施,挖掘供熱潛力,提高供熱能力。鼓勵各熱電廠向“津城”核心區和“濱城”核心區方向供熱。在滿足技術經濟條件的前提下,可采用熱電聯產長輸方式供熱,對具備替代條件的其他熱源實施替代。


        第十四條 燃氣供熱

        對于同時具備冷、熱、電需求的大型公建項目,可采用燃氣冷熱電三聯供系統。對于集中成片的多層、中高層居住類項目,可采用區域集中燃氣供熱設施。由于各類原因無法與集中熱網銜接的區域,可根據需求靈活設置小型燃氣鍋爐作為補充。對于低密度居住類項目(別墅、洋房等),可采取燃氣直接入戶,分戶設置燃氣壁掛爐。


        第十五條 可再生能源及其他清潔能源

        1.地熱能

        統籌發展和安全,按照安全高效、科學嚴謹、梯級利用的原則,審慎穩妥推進開發中深層地熱供熱。有條件的地區,地熱資源應與其他熱源聯網應用。鼓勵公共建筑以及新建住宅科學合理開發利用淺層地熱能,以集中能源站的形式,滿足供熱需求。


        2.水熱能

        位于污水處理廠、主要污水泵站或污水主干線經濟半徑范圍內的區域,應充分利用污水余熱供熱。對水體資源和環境進行評價并辦理許可的前提下,可采用水源熱泵形式作為示范性應用。


        3.生物質能

        位于垃圾處理廠經濟半徑范圍內的建設區域,應充分利用垃圾焚燒供熱。


        4.空氣能

        空氣源熱泵集中布置的熱源規模不宜過大,避免產生局部“冷島”效應,并應符合安全防護等要求。


        5.太陽能

        有條件的地區可適當增加太陽能供熱系統的規模,且宜采用分戶供熱。


        6.工業余熱

        工業余熱的熱源應考慮產業結構調整及生產工業的可持續性和穩定性。工業余熱的利用應圍繞天津市大型數據中心和重要鋼鐵石化冶金行業。工業生產與供熱需求無法同步時,供熱系統應根據工業生產情況配備蓄熱設備或備用補充熱源。


        7.電供熱

        因地制宜發展以電為能源的供熱方式,近期優先選擇電熱泵供熱方式,遠期結合儲能與電供暖技術發展,鼓勵示范使用。


        8.供熱能力預測

        至規劃期末,可再生能源及其他清潔能源供熱能力預計達到總供熱面積的20%左右。


        第十六條 其他

        本規劃未明確具體點位但符合供熱發展要求的“津城”核心區和“濱城”核心區范圍內的燃氣鍋爐房、可再生能源供熱站、中繼泵站,經市供熱主管部門、濱海新區供熱主管部門組織論證確有必要的,視為符合本規劃,待規劃修編時予以明確。


        第六章 “津城”供熱規劃


        第十七條 供熱利用模式

        1.“津城”核心區

        在熱電廠覆蓋區域構建以熱電聯產、鍋爐房、可再生能源聯合供熱的區域“一張網”格局。熱電廠難以覆蓋的區域發展燃氣、可再生能源、電力等多種能源形式供熱,鼓勵熱源間互聯互通,提高供熱保障性。在已規劃熱源區域,可再生能源應優先結合熱電聯產、鍋爐房供熱;未規劃熱源區域,優先使用可再生能源供熱。


        2.“津城”非核心區

        城鎮地區:在保證“津城”核心區供熱的前提下,可采用熱電聯產供熱。結合熱電廠供熱能力,將熱電廠主干管網周邊熱源密集區域逐步納入區域“一張網”。合理規劃區域熱源及供熱區域,優先使用可再生能源供熱,也可根據需求靈活采用戶式分散形式供熱。

        產業園區:鼓勵利用工業余熱、燃氣冷熱電三聯供系統、可再生能源及多種清潔能源進行供熱。

        農村地區:因地制宜采用多種供熱方式,周邊有余熱或靠近城鎮的密集居住地,可采用集中供熱方式。


        第十八條 熱源規劃

        1.熱電廠

        保留東北郊熱電廠、陳塘莊熱電廠、楊柳青熱電廠、軍糧城熱電廠、華電北宸分布式能源站及臨空產業園區熱電廠。針對熱電聯產供熱,支持通過老舊機組等容量替代以及采取其他技術措施,挖掘供熱潛力,提高供熱能力。同時積極爭取國家政策,保留燃煤機組作為備用機組,進一步擴大熱電聯產應急供熱能力。


        2.燃煤鍋爐房

        近期除保留的華苑供熱站作為調峰熱源外,規劃不再新建燃煤供熱鍋爐房。


        3.燃氣鍋爐房

        在“津城”核心區范圍內,新建18座燃氣鍋爐房,擴建2座燃氣鍋爐房,并網1座燃氣鍋爐房。保留現狀調峰鍋爐房,規劃新設置一批燃氣調峰鍋爐房,逐步完善“一張網”。位于“一張網”供熱區域的其他鍋爐房,近期保留,遠期具備條件的,可按照市場化原則納入“一張網”。非熱電廠區域,待遠景熱源條件具備的情況下,通過建設供熱聯網主干線與現狀熱電廠區域管網相連,繼續擴大“一張網”供熱范圍。


        第十九條 熱網規劃

        “津城”核心區及其周邊地區繼續完善“一張網”供熱格局,增強熱電廠之間的互聯互通和與調峰鍋爐房及其他清潔熱源的聯系程度。

        “津城”核心區規劃新增4座中繼泵站,滿足聯網要求。規劃熱網以直埋敷設為主,沿城市道路敷設,熱網力求線路短捷、系統合理。


        第七章 “濱城”供熱規劃


        第二十條 供熱利用模式

        1.“濱城”核心區

        在熱電廠覆蓋區域構建以熱電聯產、鍋爐房、可再生能源聯合供熱的區域“一張網”格局。熱電廠難以覆蓋的區域發展燃氣、可再生能源、電力等多種能源形式供熱,鼓勵熱源間互聯互通,提高供熱保障性。合理規劃區域熱源及供熱區域,優先使用可再生能源供熱。


        2.“濱城”非核心區

        城鎮地區:在保證“濱城”核心區供熱的前提下,可采用熱電聯產供熱。結合熱電廠供熱能力,將熱電廠主干管網周邊熱源密集區域逐步納入區域“一張網”。合理規劃區域熱源及供熱區域,優先使用可再生能源供熱,也可根據需求靈活采用戶式分散形式供熱。

        產業園區:鼓勵利用工業余熱、燃氣冷熱電三聯供系統、可再生能源及多種清潔能源進行供熱。

        農村地區:因地制宜采用多種供熱方式,周邊有余熱或靠近城鎮的密集居住地,可采用集中供熱方式。


        第二十一條 熱源規劃

        1.熱電廠

        保留北疆熱電廠、大港熱電廠、國華及熱源五廠、臨港熱電廠、北塘熱電廠、南疆熱電廠、南港熱電廠。針對熱電聯產供熱,支持通過老舊機組等容量替代以及采取其他技術措施,挖掘供熱潛力,提高供熱能力。同時積極爭取國家政策,保留燃煤機組作為備用機組,進一步擴大熱電聯產應急供熱能力。


        2.燃煤鍋爐房

        規劃不再新建燃煤供熱鍋爐房。


        3.燃氣鍋爐房

        在“濱城”核心區范圍內,結合熱電廠聯網管線的建設,對有條件的燃氣鍋爐房進行并網調峰,逐步完善“一張網”。


        第二十二條 熱網規劃

        “濱城”地區完善“一張網”供熱系統,通過規劃大港熱電廠熱源北送與核心區聯網管線、北疆熱電廠熱源南供與北塘熱電廠聯網管線等熱電廠供熱管線,增強熱電廠之間的互聯互通和與調峰鍋爐房及其他清潔熱源的聯系程度,形成“3 2 N”的“一張網”供熱系統。

        “濱城”核心區規劃保留現狀中繼泵站,根據需要設置中繼泵站,滿足聯網要求。規劃熱網以直埋敷設為主,沿城市道路敷設,熱網力求線路短捷、系統合理。


        第八章 外圍五區供熱規劃


        第二十三條 供熱利用模式

        優先利用可再生能源。規劃不再新建燃煤供熱鍋爐房。區域性節點城市及特色功能組團結合區域實際情況,合理選擇熱源形式;周邊有余熱或靠近發展密集區的城鎮地區,可以和周邊區域統籌考慮熱源;農村地區因地制宜采用多種供熱方式,周邊有余熱或靠近城鎮的密集居住地,可采用集中供熱方式。


        第二十四條 熱源規劃

        1.武清區

        城區以武清熱電廠、燃氣鍋爐房和多種形式的可再生能源為主要熱源。積極調整武清區供熱能源結構,探索引入薊州區熱電聯產向武清區躉售熱量,以燃氣鍋爐房等熱源作為補充,提高供熱穩定性。


        2.寶坻區

        城區以大唐熱電廠、燃氣鍋爐房和多種形式的可再生能源為主要熱源。京津新城組團根據實際需求設置供熱設施,鼓勵發展燃氣冷熱電三聯供系統、可再生及多種清潔能源供熱。


        3.寧河區

        城區以北疆熱電廠為主要熱源。未來科技城組團根據實際需求設置供熱設施,鼓勵發展燃氣冷熱電三聯供系統、可再生及多種清潔能源供熱。積極利用工業余熱,輔以其他能源供熱,優化熱源結構。


        4.靜海區

        城區以燃氣鍋爐房和多種形式的可再生能源為主要熱源。團泊健康城組團和子牙組團根據實際需求設置供熱設施,鼓勵發展燃氣冷熱電三聯供系統、可再生及多種清潔能源供熱。


        5.薊州區

        城區以國華盤山熱電廠、大唐熱電廠、燃氣鍋爐房為主要熱源。州河組團根據實際需求設置供熱設施,鼓勵發展燃氣冷熱電三聯供系統、可再生及多種清潔能源供熱。薊州區地熱資源匱乏,可發展水熱能、空氣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供熱,優化熱源結構。


        第二十五條 熱網規劃

        外圍五區現狀有2條跨區域供熱管線,分別是大唐熱電廠至寶坻城區供熱管線和北疆熱電廠至寧河城區供熱管線。規劃保留現狀跨區域供熱管線,研究規劃新建薊州區至武清區熱電聯產供熱管線。

        規劃熱網以直埋敷設為主。熱網力求線路短捷、系統合理。熱網走向盡可能靠近熱負荷密集區,減少跨越主干道和繁華地段,避免對地塊的切割。


        第九章 城市供熱低碳轉型


        第二十六條 燃煤鍋爐關停

        規劃不再新建燃煤供熱鍋爐房,對現有的燃煤鍋爐房(除華苑供熱站外)進行整合替代。到2022年底,全市已完成燃煤鍋爐(除華苑供熱站外)關停整合工作。


        第二十七條 工業余熱應用

        開展工業余熱供熱資源調查,對具備工業余熱供熱能力的工業企業,鼓勵其采用余熱余壓利用等技術進行對外供暖。大力發展熱泵、蓄熱及中低溫余熱利用技術,進一步提升余熱利用效率和范圍。推廣采用新技術手段回收工業余熱,并以合理的方式供給城鎮熱用戶,提高工業生產企業的能源利用率。


        第二十八條 可再生能源利用

        充分挖掘可再生能源,積極開發可再生能源應用于城市供熱。實際應用中,根據區域資源稟賦和用能需求推廣可再生能源供熱技術,合理布局可再生能源供熱項目,做好可再生能源供熱與其他供熱方式的銜接工作,推廣可再生能源與其他供熱方式相結合的互補供熱體系。在城鎮新區、產業園區的規劃建設過程中,做好可再生能源供熱與城市發展規劃的銜接,促進可再生能源與常規能源供熱系統融合。


        第二十九條 供熱新技術推廣

        鼓勵長輸供熱技術、跨季節蓄熱技術、樓宇式吸收式換熱技術等供熱新技術應用,將新技術與傳統供熱技術有效結合,創新供熱模式,改善各片區供熱不均衡問題,推動低碳供熱,提高城市環境質量,降低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


        第三十條 智慧供熱建設

        在智慧城市、智慧能源等相關工作的總體設計框架下進行城市智慧供熱的建設,以標準化為引領,以信息化和自動化為基礎,注重新技術應用,實現熱源、熱網和熱用戶全系統節能、降耗、減排目標。


        第三十一條 供熱“一張網”完善

        推動建設熱源互備、熱網互聯互通工程!敖虺恰焙汀盀I城”圍繞兩個核心區周邊逐步形成安全高效清潔的區域“一張網”供熱格局,提高供熱系統的安全性能和運行效率。


        第三十二條 供熱計量優化

        完善供熱計量管理體系和供熱計量收費管理辦法;加強對熱計量系統施工及驗收環節的監管;加強供熱計量產品質量監管,推廣使用精度高、壽命長、可靠性強的熱計量技術應用。


        第三十三條 建筑節能應用

        加大力度實施老舊房屋墻體保溫改造和門窗更換,有序推進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并將節能改造與舊城功能優化提升相結合,在老舊小區整治過程中同步推進建筑節能改造,降低供熱能耗,提升老舊房屋的供熱質量。

        對于新建建筑嚴格執行國家和本市最新的節能設計標準,通過采取內外墻保溫、采用適當的窗墻面積比、設置保溫窗簾和窗板、增加窗玻璃的層數、采用中空玻璃和吸熱反熱玻璃、提高門窗氣密性、加強屋頂和地面保溫等措施提高圍護結構的節能水平,進一步降低圍護結構的耗熱量。

        鼓勵對有條件的建筑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運營,積極推廣公共建筑合同能源管理示范項目。


        第十章 近期建設重點項目


        第三十四條 供熱調峰系統建設

        將熱電聯產與分布在其系統周邊的燃氣鍋爐供熱資源整合,形成供熱系統區域“一張網”格局。推動供熱“一張網”的建設,使既有一次管網發揮最大的能力,同時提升熱網調節的靈活性。在熱電聯產熱源不能滿足用熱需求時,啟動燃氣鍋爐調峰運行。


        第三十五條 熱電聯產改造增容

        推廣煙氣余熱深度利用技術,鼓勵采取成熟適用的改造措施,提升節能提效水平。鼓勵有條件的機組結合實際情況對鍋爐煙氣余熱利用系統與鍋爐本體煙風系統、汽機熱力系統等進行綜合集成優化。


        第三十六條 老舊管網更新升級

        持續推動供熱舊管網改造工程,逐步構建節能環保高效的能源體系,有效提升供熱能源利用效率,確保城市供熱設施運營安全。

        根據供熱管道的使用年限、腐蝕程度等情況,在全市范圍內,結合道路建設、軌道交通項目建設、老舊小區改造等工程,有計劃、有步驟地實施舊管網改造工程,盡量同步建設,降低工程投資,減少對社會環境影響,補足基礎設施短板,保持安全穩定供熱。將重點區、重點供熱站等列入改造計劃,優先實施,規劃近期改造供熱舊管網300公里。


        第三十七條 供熱計量推廣應用

        按照有關法律法規要求,新建建筑和進行節能改造的既有建筑應按照規定安裝供熱計量裝置、室內溫度調控裝置和供熱系統調控裝置,實行按用熱量收費的制度,本市規劃近期有序推進供熱計量工作開展。


        第三十八條 智慧供熱開發建設

        結合城市管理“一網統管”重點任務目標,充分整合現有供熱信息化資源。

        全面建成市級智慧供熱監管平臺,提升改造既有供熱信息化平臺,補全考核評價、能耗分析、臺賬管理等功能模塊。在熱源、換熱站及典型用戶安裝數據采集裝置,建立“源—網—站—荷”實時運行數據監測體系,合理匹配供熱熱量和用熱需求。企業應依據智慧供熱技術規范積極引入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5G等先進科學技術融入供熱設施建設工程,提升企業供熱系統及平臺智慧化水平,積極開展與市級智慧供熱平臺數據對接工作。


        第十一章 規劃實施保障措施


        第三十九條 政策保障

        1.健全相關管理制度及政策機制

        結合相關法律法規規定,完善天津市供熱行業制度體系,進一步加強政府對供熱企業的監管力度。各部門根據各自職責制定完善與供熱規劃相關的管理制度和政策性文件,保障本規劃順利實施。


        2.建立多渠道投融資體系

        積極爭取中央及我市補貼和投資支持,發揮企業積極性,鼓勵創新投融資機制,吸引社會資本用于供熱設施建設和老舊管網改造。


        3.加強供熱精細化管理

        深化彈性供熱機制,將精細化氣象服務融入運行調度,科學劃定彈性供熱始末點,保障供熱質量,縮減能源消耗;強化智慧供熱監管,依托市級智慧供熱監管平臺,構建城市供熱運行調度指揮及管理服務體系,提高供熱行業總體服務水平和質量。


        第四十條 組織實施保障

        本規劃經批準后,由市城市管理委、市規劃資源局、市發展改革委、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等相關部門和各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做好相關工作,將本規劃落到實處。


        第十二章 其他


        第四十一條 其他

        本規劃經批準后,必須嚴格執行,任何單位和個人都不得擅自調整規劃內容。國家和本市相關法律、法規調整涉及規劃內容的,規劃隨之相應調整。項目實施涉及規劃管線和場站設施是否調整問題由行業主管部門提出明確意見,確需調整規劃的,應當按照原審批程序審批。


        來源:中國供熱資訊

        返回頂部
        丝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v欧美v日韩v国产v在线_孩交videos精品第一出血_偷偷做久久久久网